一、萌芽与奠基(1950-1970年代)
1950年,图灵提出“图灵测试”,为AI智能水平提供评估标准。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“人工智能”学科,麦卡锡、明斯基等学者奠定研究基础。此后,感知机(1957年)、ELIZA聊天机器人(1966年)等早期技术突破,展示了AI在简单任务中的潜力。

二、符号主义与专家系统(1970-1980年代)
符号主义主导下,专家系统如DENDRAL(化学领域)和MYCIN(医疗诊断)兴起,证明AI在特定领域的实用性。然而,受限于算力与知识获取困难,AI研究遭遇第一次寒冬,但为后续机器学习埋下伏笔。
三、连接主义复兴与机器学习(1980-2000年代)
1986年反向传播算法解决神经网络训练难题,推动连接主义复兴。1995年支持向量机在手写数字识别中取得突破,开启机器学习实际应用。1997年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,展示AI在策略游戏中的潜力。

四、深度学习爆发与大模型时代(2010年代至今)
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竞赛中大幅降低错误率,掀起计算机视觉革命。2016年AlphaGo结合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,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。2017年Transformer架构解决自然语言处理长距离依赖问题,GPT系列模型推动AI向通用智能迈进。2025年GPT-5整合大语言模型与推理模型,展现顶尖性能。
五、当前应用与未来展望
AI已深度融入医疗、自动驾驶等领域。如温州区域医疗AI集成平台,通过AI辅助诊断、智能分析等,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准度。未来,AI将在伦理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面临挑战与机遇,持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。